正是这样一个以谣言为生,几乎是邪教的公众号,却稳坐文化榜第一的位置。在微信封禁这种奇葩大号的同时,互联网上也同时流传着公众号已死之类的言论。
1、公众号的现状
这些所谓的已死公众号,出来被平台封禁的之外,关停的原因很简单:接不到广告,没钱养活团队。这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整体流量下降,朋友圈使用频次降低,广告主预算减少和视频化冲击等原因,导致公众号的劳动收益边际递减。
今天我们把那些没有选择转型做视频,没去赶风口,而是坚持图文创作的自媒体称为古典自媒体。
不得不感慨这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几年前公众号还是各大媒体人的新出路,条漫形式的火热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到今天图文内容就被打上了“古典”的标签。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号的数据整体是在下滑的,打开率持续走低已经是业内共识,即使没有详细数据做支撑,微信用户也能感受到自己主动打开公众号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2、死法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鼓吹公众号已死。
反正这几年在营销行业,但凡旧模式受到新模式的冲击,总有人马上跳出来喊旧事物已死。一般说旧模式已死的人往往是刚刚入住新模式的人,有趣的是,这些人普遍是两边都干的没什么起色。
打比方,喊公众号已死的理由无非是短视频或者长视频薅走了用户看公众号的时间,所以呼吁大家赶紧跳入视频这一片蓝海。这些人最多是看到了别人视频自媒体的成功,并不是自己真的上手去做了。
第二种说法:不是公众号已死,是你的公众号死了。
这些人会觉得公众号的流量下滑是自然状态,头部账号依然活的不错,做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着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思。
可惜这个说法也说不通,根据《微信公众号10W+数据报告》显示,88.5万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才产出200篇左右的原创10W+,10W+当中的原创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头部账号中,另外整个2019年的刷屏爆款也肉眼可见地减少。
更重要的是转化率显著降低,前几年做出10W+可能还能涨一两万粉,现在能涨几千粉就不错了。
在大环境的变化下,把做不好完全归咎于能力不够是武断的,就像你责怪今年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和不够优秀一样。
3、公众号已不是以前的公众号
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见顶,但是公众号作为目前最好的图文内容平台,相对门槛较低,依然有大量怀揣自媒体梦想的人涌入其中。
为了互相之间争夺用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更新频率,因为做过这行的都知道,爆款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比之下依靠日更维持日活,说不准哪篇触碰到了大众G点,然后一飞冲天更为实在。所以说,持续输出和更新频率才是排第一位的。
但事实是很矛盾的,像微博、小红书这样只需一两百字文案的平台,做日更很容易,而公众号这种长文平台,一个人想要做到日更就很困难。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热点,都很难支撑起这个频率。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成功公众号几乎都是团队运作,2018年以后想要依靠个人力量,写写公众号,然后接点广告,挣点外快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如今的公众号环境已经与这句Slogan完全背离了。
因为个体产量实在有限,面对团队化作战的正规军,出来早期就入驻公众号拥有先发优势的大V,或者现实中的名人外,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况且,单一的公众号已无法满足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需求了,成熟的创作团队一定会去做矩阵,孵化更多账号,同时争取接跟多广告来存活。
但问题是广告主就那么多,近几年各大品牌的营销预算又在缩减,最后导致边际收益递减也就不稀奇了。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4、公众号未来走向何方
公众号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平台,牢牢地和商业绑定在了一起。
有些人说经过七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正在“精英化”,死掉的都是些劣质内容。我认为恰恰相反,通过对用户偏好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就是八卦和性擦边。
在公众号不断缩水的过程中,诚然淘汰了一批劣质账号,但更多的小而美的账号死去了。读者是不诚实的,每个人在人前都想尽量体现出自己的品味,但私下里乐意看什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微信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些情况,无论是升级“在看”,还是试水付费阅读,都是拯救公众号的举措。但仅仅是调整小功能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视频号或许正是微信思考的一个方向,不过显然他们内部还没有想清楚视频号的定位。目前来讲,视频号还太过于粗糙,你要说这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跟朋友圈一样,但搬进来的大多还是自媒体。如果是自媒体入驻似乎又很难跟快手、抖音打出差异化。更要的是,既然微信已经手握公众号这样一个生态,如何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才是问题。
公众号已死的言论不必当真,图文内容不会死,人们永远有看文字长文的需求。更何况即使互联网整体红利见顶,微信依然是移动端的最大流量入口。只要掌握着这个宝库,微信在任何内容形式上,都比其他玩家具备更大的先天优势。
当然就此忽视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也是不明智的,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双重夹击都在侵蚀公众号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小而美的公众号死掉了,个人创作者退出了,头部账号尚能自保,但想至道学宫这样的公众号还会出现多少呢?
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不要设计哪些你甚至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每一篇转发到朋友圈的我文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公信力作推荐,是在跟自己认识的亲戚朋友说,这篇讲的很好,值得一看。
这些所谓的已死公众号,出来被平台封禁的之外,关停的原因很简单:接不到广告,没钱养活团队。这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整体流量下降,朋友圈使用频次降低,广告主预算减少和视频化冲击等原因,导致公众号的劳动收益边际递减。
今天我们把那些没有选择转型做视频,没去赶风口,而是坚持图文创作的自媒体称为古典自媒体。
不得不感慨这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几年前公众号还是各大媒体人的新出路,条漫形式的火热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到今天图文内容就被打上了“古典”的标签。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号的数据整体是在下滑的,打开率持续走低已经是业内共识,即使没有详细数据做支撑,微信用户也能感受到自己主动打开公众号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2、死法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鼓吹公众号已死。
反正这几年在营销行业,但凡旧模式受到新模式的冲击,总有人马上跳出来喊旧事物已死。一般说旧模式已死的人往往是刚刚入住新模式的人,有趣的是,这些人普遍是两边都干的没什么起色。
打比方,喊公众号已死的理由无非是短视频或者长视频薅走了用户看公众号的时间,所以呼吁大家赶紧跳入视频这一片蓝海。这些人最多是看到了别人视频自媒体的成功,并不是自己真的上手去做了。
第二种说法:不是公众号已死,是你的公众号死了。
这些人会觉得公众号的流量下滑是自然状态,头部账号依然活的不错,做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着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思。
可惜这个说法也说不通,根据《微信公众号10W+数据报告》显示,88.5万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才产出200篇左右的原创10W+,10W+当中的原创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头部账号中,另外整个2019年的刷屏爆款也肉眼可见地减少。
更重要的是转化率显著降低,前几年做出10W+可能还能涨一两万粉,现在能涨几千粉就不错了。
在大环境的变化下,把做不好完全归咎于能力不够是武断的,就像你责怪今年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和不够优秀一样。
3、公众号已不是以前的公众号
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见顶,但是公众号作为目前最好的图文内容平台,相对门槛较低,依然有大量怀揣自媒体梦想的人涌入其中。
为了互相之间争夺用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更新频率,因为做过这行的都知道,爆款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比之下依靠日更维持日活,说不准哪篇触碰到了大众G点,然后一飞冲天更为实在。所以说,持续输出和更新频率才是排第一位的。
但事实是很矛盾的,像微博、小红书这样只需一两百字文案的平台,做日更很容易,而公众号这种长文平台,一个人想要做到日更就很困难。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热点,都很难支撑起这个频率。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成功公众号几乎都是团队运作,2018年以后想要依靠个人力量,写写公众号,然后接点广告,挣点外快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如今的公众号环境已经与这句Slogan完全背离了。
因为个体产量实在有限,面对团队化作战的正规军,出来早期就入驻公众号拥有先发优势的大V,或者现实中的名人外,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况且,单一的公众号已无法满足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需求了,成熟的创作团队一定会去做矩阵,孵化更多账号,同时争取接跟多广告来存活。
但问题是广告主就那么多,近几年各大品牌的营销预算又在缩减,最后导致边际收益递减也就不稀奇了。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4、公众号未来走向何方
公众号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平台,牢牢地和商业绑定在了一起。
有些人说经过七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正在“精英化”,死掉的都是些劣质内容。我认为恰恰相反,通过对用户偏好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就是八卦和性擦边。
在公众号不断缩水的过程中,诚然淘汰了一批劣质账号,但更多的小而美的账号死去了。读者是不诚实的,每个人在人前都想尽量体现出自己的品味,但私下里乐意看什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微信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些情况,无论是升级“在看”,还是试水付费阅读,都是拯救公众号的举措。但仅仅是调整小功能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视频号或许正是微信思考的一个方向,不过显然他们内部还没有想清楚视频号的定位。目前来讲,视频号还太过于粗糙,你要说这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跟朋友圈一样,但搬进来的大多还是自媒体。如果是自媒体入驻似乎又很难跟快手、抖音打出差异化。更要的是,既然微信已经手握公众号这样一个生态,如何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才是问题。
公众号已死的言论不必当真,图文内容不会死,人们永远有看文字长文的需求。更何况即使互联网整体红利见顶,微信依然是移动端的最大流量入口。只要掌握着这个宝库,微信在任何内容形式上,都比其他玩家具备更大的先天优势。
当然就此忽视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也是不明智的,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双重夹击都在侵蚀公众号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小而美的公众号死掉了,个人创作者退出了,头部账号尚能自保,但想至道学宫这样的公众号还会出现多少呢?
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不要设计哪些你甚至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每一篇转发到朋友圈的我文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公信力作推荐,是在跟自己认识的亲戚朋友说,这篇讲的很好,值得一看。
本文地址://www.gogoparty.cc//article/2020/0609/17900.html